在我近期的教練對談中,遇到一位個案,她在對談中難以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。當我詢問她的感受時,她可以一下給出許多想法和對事情的判斷的回應,卻很難觸及內心的真實情緒。
她想盡了各種可能性與判斷,卻發現自己相當內耗跟不自在,過程中,我陪她一起慢慢梳理脈絡,看見自己真實的感受與需要,也給了她不少回家作業(笑)
區分想法、感受與事實,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,於是對談後,我決定寫一篇文章分享
(延伸閱讀 :別再受情緒控制了! 簡單兩步驟教你輕鬆做情緒的主人 )
一、想法、感受與事實的區別
想法(Thoughts)、感受(Feelings)和事實(Facts)是三種不同類型的資訊,每一種有其獨特的語言特徵與心理機制。
共同點:
-
語言承載:三者都透過語言表達,無論是內心對話還是對外溝通。
-
影響決策:人的行為往往是想法、感受與事實交互作用的結果。
-
可能交錯:一個陳述可能同時包含想法、感受與事實,有時容易導致混淆或誤解。
差異:
二、混淆想法、感受與事實的影響
當我們無法區分想法、感受與事實時,可能會導致以下問題:
-
無法準確表達自己
-
舉例:「我覺得你不喜歡我」(想法)≠「我感到孤單」(感受)
-
影響:如果一個人無法區分,他可能會錯把猜測(想法)當成事實,進而產生誤會。
-
-
無法理解他人
-
舉例:「你總是對我不耐煩!」(想法+情緒)≠「你剛剛語氣有點急,我感覺受傷」(事實+感受)
-
影響:容易產生衝突,因為對方可能並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影響了你。
-
-
情緒勒索或錯誤推論
-
舉例:「如果你真的愛我,就會陪我!」(錯把情感需求當事實)
-
影響:這是基於假設,而非事實,長期下來會對感情造成影響。
-
三、無法表達真實感受可能的原因
如果一個人總是講不出他的真實感受,可能出現以下情況:
-
用想法取代感受:「我覺得這沒什麼」其實是壓抑情緒。或是因為覺得丟臉、不應該,所以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。
-
用事實掩蓋感受:可能會說「這就是規則」,但內心其實不滿,只是自我說服。(規定是一個事實,但我們還是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跟感受,去釐清是很重要的)
影響:
-
人際困難:如果表達不明確,或是習慣性忽略自己的感受而無法好好溝通,會讓身邊的人無法理解自己的內心需求,導致溝通障礙或是不愉快(但又說不出來)。
-
無法自我調適:長期壓抑可能影響心理健康,或是壓抑久了突然就引爆了,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,就算只是小事,累積到一定數量後,還是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(延伸閱讀 : 擁抱痛苦還是逃避?學會重新解讀情緒的力量 )
四、改善方法
要改善這種情況,可以採取以下措施:
-
多練習區分:「這是事實,還是我的想法或我的感受?」(我之前練習時,是上了一個時間管理課,老師請我們快速看完一個事件,之後讓我們作答題,上面有事件中的內容,老師請把事實勾選出來,最後測分數,不得不說那次真的讓我很印象深刻,我居然只答對2/3,代表有1/3是我自己“腦補”,卻以為是真的了!)
-
用更具體的詞彙表達情緒:例如「我不喜歡這個地方」,而非「這不好」。或是,我感覺「你剛剛說的這句話讓我很難受」,而非用「你根本不了解我、你是故意要氣我的吧?」來當作回應。
-
覺察身體反應:身心靈是無法完全分割的,有情緒時身體也會有反應,可以透過日常覺察來做練習,例如緊張的時候肩膀僵硬,生氣的時候心臟一直碰碰跳等。
-
寫情感日記:透過每天撰寫日記,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自己的情感。
-
正念練習:如冥想或深呼吸,可以幫助我們與當下的感受建立連接,並學會接受而不是避免它們(無論看見各種面向的自己、各種的想法跟情緒,只是看見就好,而不多做批判)
(延伸閱讀 :看見壓力背後的真相,開啟與自己的溫柔對話 ) -
與心理師或是教練合作:通過專業的心理諮詢或是教練對談,可以學習更健康和有效的情感表達方法,當然上課也是一種好方法,不過如果能有人深度傾聽並觀察,效果會更好!
透過這些練習,可以提升表達能力,讓溝通更順暢、人際關係更和諧~~ 如果有任何想法,也歡迎留言或私訊我,我們一起討論
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 ,下篇文章見~
(教練服務介紹:生活NLP教練服務預約|支持你過著你理想中的生活|文末附驚喜折扣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