🖋️ 跳脫舒適圈的迷思:為何我們總覺得不安? 🖋️
從小到大,我們聽過無數關於「跳脫舒適圈」的重要性。書籍、文章甚至演講都在告訴我們:「舒適圈」是個危險的地方,待久了就會停滯、退步,甚至被淘汰。
於是,當我們感覺到生活稍微舒服了些,就會開始焦慮:
- 「是不是又停留在舒適圈了?」
- 「我還在成長嗎?」
- 「是不是不夠努力?」
這些聲音在腦中不停迴響,讓我們彷彿只能靠「拼搏」來獲得安心感。但回頭看看,這種無休止的自我逼迫,真的帶來更多成就嗎?還是壓力不斷累積,讓我們離幸福更遠?
(延伸閱讀 :關於太用力活的30年 )
🖋️ 學會在舒適圈內行動:成長不一定要苦逼自己 🖋️
《別再跳脫舒適圈》一書中有兩個觀念,改變了我對「跳脫舒適圈」的理解:
-
「一定要跨出舒適圈」的想法其實是有毒的。」
關鍵就在「一定要」這三個字!這種僵化的信念可能讓我們錯過了許多其他的可能性。例如,為何不能先在舒適圈內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,逐步前進呢? -
「其實可以待在舒適圈內採取行動。」
這句話一語點破——我們可以先把當下的環境經營好,找到穩定和自信,然後自然地向外擴展。舒服和自在,並不等於懶散或躺平,反而能讓我們累積更多能量,輕鬆實現目標。試想,如果每天處於膽戰驚心環境,要如何靜下心來去面對自己、去逐步成長呢?適時的壓力的確可以帶來腎上腺素與爆發力,但我們總不能一直維持在這樣的狀況下吧?
學習教練前的我,我特別喜歡一段網路文章,因為特別激勵自己,還抄起來放在書桌上每日看,那就是“沒變強,是因為你過得太舒服了!強者找不適,弱者找舒適....”,學習教練後,發現這句是一個“限制信信念”,因為他把「努力」和「不舒服」劃上等號,也會令我不敢有絲毫鬆懈,到處找跳戰與不熟悉的事情做,但事實上,過度逼迫只會讓自己在壓力中崩潰,甚至失去行動的動力(我自己內在爆炸過好幾次 😭)
🖋️ 打造專屬舒適環境:從「舒服」到「強大」的進化路徑 🖋️
如果我們想在生活中找到平衡,可以試試以下三個方法,逐步擴大舒適圈:
-
優化自己的環境
營造一個讓自己感到安心、舒服的空間,例如佈置溫暖的工作角落,或加入一些讓你感覺愉快的元素。這些小改變能提升內心的穩定感。如果是用在工作上,也可以逐漸建立一些SOP,讓熟悉的事情可以變得更省心,這樣就會有多餘的心力,來思考如何做得更好。 -
設定小目標,逐步挑戰自己
不需要一下子跳出舒適圈,試著從熟悉的領域開始設定小目標,讓每一次行動都帶來成就感和信心,要練習把一個大目標,切割成很多的小目標,一一去達成。 -
學會適時放鬆(配速)
成長並不意味著一直在前進,休息和調整也是重要的一部分。給自己時間整理思緒,反而能讓你在下一步走得更穩。
舒適圈不一定是我們的「絆腳石」,當你能在舒服中找到力量,這份力量又能幫助你成長,如此一來,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在悄悄發生轉變,變得既輕鬆又有力量。
歡迎關注我的粉絲專頁,我會持續分享更多好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