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下午,我花了整整三十分鐘找一條插頭。
一條平常只會放在固定幾個地方的插頭,卻怎麼找都找不到。
我一邊翻找,一邊不斷確認:「一定是白色的線,應該在桌上或抽屜吧?」
直到我氣到幾乎想放棄,才突然發現——它其實就在眼前,只是……那條插頭是黑色的。
這讓我愣住了好一會兒。
不是插頭不見了,而是我以為它是白的,所以根本沒往「黑色的線」那邊看。
舊有信念,是幫手還是絆腳石?
大腦的運作其實非常高效。
它會根據過往經驗,快速判斷眼前狀況,讓我們能節省思考成本。但這種效率,也可能帶來風險:當過去經驗錯了,我們就會在錯誤的方向上愈走愈遠。
我以為插頭是白的,這個「信念」限制了我的視角。
而我們做決策、判斷人事物,何嘗不是如此?
創業者會認為某個行銷策略「以往有效,所以應該還會有效」,
主管會認為某位員工「個性內向所以不適合當主管」,
甚至我們對自己的定義——「我就是不擅長這種事」,
都可能只是過去經驗的投影,而非真實。
問錯問題,看不見答案
更值得警覺的是:當我們的問題本身就出錯,就算答案在眼前也不會被看見。
我那天的問題是「白色的插頭在哪?」
但真正該問的是:「插頭在哪,不管它是什麼顏色?」
這種「錯誤前提」的情境,在人生裡常常發生。
當我們用舊有的框架問問題、找資源、尋求突破口時,其實是被自己的思維綁住了。
該怎麼做?三個建議
1. 覺察自己的語言與問題設定
你常問的問題藏著你的信念。留意那些「一定是…」「我一向都…」的句子,往往就是思考的盲點。
2. 刻意練習換角度看事情
問自己:「如果我的假設是錯的,還有什麼可能?」
這樣的提問能鬆動固化的認知。
3. 找個外部觀點支持你
這也是為什麼教練、顧問、或可信任的對話對象很重要。
他們會用不同方式問你、引導你重組邏輯,幫助你看到你原本看不見的線索。
—
有時候,答案一直都在,
只是我們還停留在「那條插頭應該是白色的」這個信念裡。
你願意停下來,重新看一次你的問題嗎?
如果看完讓你有感觸,歡迎留言跟我分享 :)
我是Ingrid~我們下次見